汉腾上了上海牌照,让我刮目相看。这倒不是因为这车,而是一种新的视角,上海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个侧面。我的敏感并不是来自新车或新的品牌,而是人们对消费的态度,或者说,这是消费的新动向。 如果了解上海的用车环境就会对汉腾的“沪牌”引起关注,而且会感到新奇。因为沪籍牌照对于上海人来说等于是“第二身份”。尤其是对于外地人来说,拥有一张上海私车牌照等于是上了“上海户口”。今天看来就显得格外稀罕,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沪籍牌照现在要比户口还要来得金贵。这决不是夸张,因为户口可以通过政策获得,而今牌照不再免费,中标率又低,也就有了幸运之说,与有钱的关联度不大。 尤其在沪籍牌照十分稀缺的背景下。这就让我不得不思忖起来。首先让我没想到,其次是为什么,再是说明了什么。这些问题的冒出,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上海汽车消费的历史,以及它的前生今世,不免感慨起来。 上海人很挑剔,尤其在选择私家车上非常疙瘩。过去是十万元以内的车不考虑,起步就是中级车。缘由很简单,面子。用上海人的话说,宁可不买,也不想坍台。有人开玩笑说,如果你是开QQ、吉利之类的车(过去),连小区保安都不待见,甚至会为难你,更不用说向你敬礼。上海人爱面子,买了商品房,住进小区,私家车既是身份,也是生活的标配。这种现象可以解读为社会心理的从众,也可以看作是阶层重新划分的显形。 上海私车牌照经历了从严禁到适度放开,再到公开竞拍的过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汽车牌照私有化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,即便是今天,仍旧时不时地被当作新闻炒作一番。过去是为了汽车消费的开襟,后是为了消费的权利,再是消费的公平,以及消费的市场化,等等。从中不难看到,一张小小的私家车牌照所折射的也许不仅是时代的变迁,而是观念意识的改变。 |